创新的体系:原理发现(2)

钟义信
查看全部 内容介绍:
收起 内容介绍:

 

 

 

第二类信息转换原理 是将语义信息经由第二原理系统转换为知识;第三类信息转换原理就是有了感知的信息,有了知识,怎么样能够生成智能。

 

 

第二个原理就是第二类信息转换原理,就刚才讲的第一原理,你有了感知信息,怎么样能够转换成为知识。这个原理就是这样的,给一个模型,输入,这个时候,刚才我讲,我们产生出那个全信息了,就用语义信息来代表了,所以处理起来就特别地方便了。当然第二类我就输入的就是语义信息,其实如果你把它写全的话,那个语义信息一定有语法信息,跟语用信息表示它的内涵,输入的是语义信息,然后经过我的这个第二原理的系统,就可以产生出知识来。

这个系统怎么做呢?一你要有知识库,就是你产生这样一个知识,你原先必须要用先验的知识,如果你原来一点知识都没有,那么这个事情就很难了,有了一定的知识库来支持,有了语义信息的输入,这个知识库里头呢有原始知识,先验知识,它们是有一个归纳逻辑的算法,归纳逻辑,就是你这个语义信息,一个语义信息、两个语义信息、n个语义信息都是这一类。

比方说都是茶杯,有大的有小的,有玻璃做的有木做的有陶瓷做的等等,但是它们得有类似的这样一个语法信息,都有类似的语用信息。因此有了这么多的语义信息,我就把它归为一类,这一类就变成了一个普遍适用的知识了,这个知识叫茶杯,小茶杯 大茶杯 瓷茶杯 竹茶杯等等,都是茶杯,这样就产生了茶杯这个概念一个抽象的的名字了。

所以它要害是归纳算法,逻辑上是归纳算法。这个归纳算法在人自己来讲,是很容易就做到,我们见得多了就找到它的共性东西来,在技术上用逻辑的归纳算法,同样有各种各样的归纳,也可以产生出最终这些共性的东西。比方我再举一个例子,第一只看见的乌鸦是黑的,看见第二只乌鸦也是黑的,然后看了很多,第n个乌鸦也是黑的,因此我们就归纳出一个结论,这个结论就是一个知识,说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。

这就是归纳出来这么一个知识,本来是第一只乌鸦是黑的,这是一个信息,第二只乌鸦也是黑的,也是语义信息,到了归纳出来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以后,这就是一个知识,但是是一个经验性的知识。说不定哪天来一只灰的乌鸦,那你这个知识就是被改变了,所以这样一个归纳的方法产生的知识,一定是经验的,因为你不知道你的这些,观察的这些样本是不是够充分,是不是够便利,你搞不清楚。

因此总归是个经验的,说不定会有意外的东西,你原来没有想象到,没有搜集到的那些样本。所以归纳方法在理论上,就是一个不保证这样一个局限性,它归纳是有道理的,归纳的结果是不是万无一失,不敢说,取决于你的样本是不是典型,是不是便利,这样通过这个人的思维方法,叫归纳思维,机器的归纳推理,归纳学习就可以产生知识来。

这个大家应该是很熟悉的,不会有疑问,只是说你具体做的时候,可能有不少工作要具体去做。关键是归纳算法,核心的问题是归纳算法,当然为了能够很好地执行这个归纳算法,前面要有一些预处理,后面要有一些后处理,这是第二类的原理,就是感知的信息通过归纳的算法。产生的知识,注意,这个知识还是经验性的知识,第一步,将来你要通过不断地去完善,不断地去提炼,不断地去检验,才会变成成熟的,规范性的知识,但是这条路就走通了。

第三类的转换原理,就是你有了感知的信息,有了知识,怎么样能够生成智能。这儿我就有好几个图片 ,总的来讲就是要完成这样一个转换,它的输入还是语义信息。为什么?因为语义信息,是主体从客体信息当中感知出来的,而客体信息是代表那个问题。所以感知信息是代表主体对问题的理解,问题的代表就是感知信息,对主体而言是感知信息,所以输入一定是感知信息。

然后一个支持的一个系统,就是数据库,要有知识。刚才讲提炼跟这个问题有关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作为知识库来补充、支持。还有上面要有一个输入,这个就是目的,就是你对这个问题的求解的目标在哪里,不然如果目标的话我做做做,求解求解,求解到哪年哪月算完了?你得告诉我到什么样的状态,算我这个问题求解就是你要的目标了,我就可以完成了,就成功了,所以要有一个目标的输入。

这样在目标的引导下或者控制下,就不让你这个推演到,演绎到,任意的,跟这个无关的地方去了,所以在目标的引导和控制下,在知识的支持下——因为没有这个知识的支持,你这个语义信息就不好演绎,所以在目标的引导跟控制下——给你一个范围,然后把语义信息去演绎推理。刚才不是讲语义信息已经是个逻辑的名称嘛,所以它就可以做演绎了。

如果Shannon这个信息都是计算的,没办法做这个事,所以Shannon信息做不了这个事,是有这样一个本质的问题。而全信息尤其是它的代表是语义信息,是一个逻辑的名称,那么这个名称就可以做逻辑的演绎,茶杯可以盛水,我渴了,希望能够把这个茶杯充满水,我可以解渴,这里有很多逻辑的过程的,有了这个逻辑名都可以做这个推理演绎了。

因此总体来讲,就是在目标的导控下,在知识的支持下,可以把这个语义信息演绎到,跟目标指示的状态相吻合的,那个时刻,那个状态,就算问题求解成功了。因为已经到达那个目标指示的状态了,本来就说这个问题是这样,你慢慢去演绎,演绎到这个状态就是我所要的,到这儿就行了,问题求解就结束了。

整个是这个原理,不过蛮复杂,所以我有三张PPT来演示,一个是针对这个意识,一个是针对情感,再一个是针对理智。三个智能的要素原理都一样,都是机制,就是语义信息,在目标控制下,知识支持下,一步一步演绎到目标所指示的状态。

但是不同的要素需要的知识是不一样的,除了刚才讲的经验,规范,常识以外,具体来讲如果你现在,要产生的是基础意识,你需要的知识是本能知识和程式知识,本能知识是最基础的。比方说我这个人叫钟义信,已经命名我叫钟义信了,我在这个地方工作,突然外面有人喊了很多声响,我都不会去反应,但是如果听见外面喊钟义信,我知道跟我有关,跟我这个目标有关了,所以我就会回头看或者去应答,这是最简单的一个意思表现。

当然更复杂的原理是一样的,这个是在常识知识,另外就是本能的知识,在这些知识来支持,目标是给定的,信息也是给定的,这个知识不同,产生的这个智能的要素就不同。所以如果你的关注点是基础意识,那么你要用来支撑的知识,一定是要跟这个问题相关的本能知识,常识知识。

如果你关注的是情感,那么用来支持这样一个演绎转换的知识,就不光是本能知识和常识知识,还要有一个经验性的知识,所以它的知识就丰富多了,不光是刚才那两个。而且有经验性的知识,因为很多场合下,什么事情你会高兴,什么事情你会苦恼,什么事情你会悲伤,这个就是很多是经验性的知识,描述的和支持的,所以那个原理是一样的,但是支撑的知识,就要有经验的知识来支持了。

如果你要关注的是,不光是情感,而且有理智,这个时候你要去用来支撑的,有同样的目的,同样的问题,就是同样的语义信息,你要得到理智这样一种智能的要素,那么你需要的知识就更多了,不光是本能知识,常识知识,经验知识,而且还要很多规范知识。这个理智就不是靠经验了,这个理智要有很多比较深刻的,全面的,系统的,规范性的知识,当然都是跟这个问题有关的,不是无限的,这些规范的知识。

所以在这样一个知识支持之下,在你给定的目标引导下,在这样一个语义信息的驱动下,最后一步一步演绎,演绎到最后到那个状态,这个状态按这个方法去做,那就是一种理智的策略,能够解决这个问题。所以你看原理是一样的,机制是一样的,但是需要的知识情况就不一样了,看你要求这个智能是哪个层次的智能,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做到,基础的意识,情感,理智三位一体,来解决给定的问题,去达到既定的目标,这个就是第三类的信息转换的原理。

 

读书人简介:

作者(译者)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。
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!

读书人简介:

作者(译者)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。
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!